读过之后,我也略有感触,想要阐述的问题有两个:一、行与知的先后关系;二、行与知的界限。
在行与知的先后问题上,我赞同王夫之——行是知的基础,但并不是效不效的原因。其实行是知的源头,知是行的经验性总结、系统化和规律化过程。有的人说行是可以产生知,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之前就知道一些有关“行”的指导。最后就像先贤们,围绕着“鸡”和“蛋”开始辩论。其实即便是我们在做前有知,也是前人行之所知。举个例子:第一个被沸水烫过的人因为被烫过所以告诉后人“沸水烫人”,后人在被烫之前知道会被烫伤,也是因为前人所授。知是行之果,行是知之始。只不过知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行的样式和结果迥异罢了。其实关于鸡和蛋的辩论很简单,我们学过生物的都知道,胎生、卵生只是生物在适应环境和主动繁衍中选择的一种物种延续方式,所以必然是先有鸡后有蛋。这类问题最忌讳的就是和对方一起只在转圈,很多问题的“破题”之法往往是另出机杼,而不是弥坚弥钻。
对于知行的界限,我感觉王夫之更高明些。与王阳明相反,与王夫之不同,我认为“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行”,用王夫之的指责话来说是“削知以为行”。我认为有时候认识上的完善、集结和升华,即便与直接行动无关,也是一种间接的行动,而且这种行动就是知与行的交互状态。行与知不能混为一谈、各有所重,却又像王夫之说的“相资以互用”。行而不察是谓尸行,知而不做是谓妄想。
其实,高中政治虽然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某种程度也是给了我们一个样板,以后接触的一切其他哲学都可以与之对比和思考,不可不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也可以指导原来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贤就已经讨论过马克思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的命题,并且虽然有瑕疵,毕竟是可以跨古及今的。
第三节羞和耻
羞和耻的问题,是现代人越来越不怎么关注的,尽管在位时提过“八荣八耻”。我之所以谈论这个问题,也是最近有感而发。有一次在群里谈论游戏的问题,我的一个学习很优秀的同学说,终于理解她的学生为什么痴迷于游戏了。因为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还在群里谈游戏,何况孩子们。其实,每个人只要爱一行且钻一行,只要不是损人、祸国的行业,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包括因为生活所迫而乞讨或的行为。我说游戏里也有孔子“有教无类”的哲学。譬如说英雄联盟:里面有的英雄适合出肉装、有的适合出速度、有的适合出伤害……。可能是因为我竟然把圣贤之言和在这个教育界看来是“祸害”的游戏联系在一块,也可能是因为我大言不惭,她说哲学她不敢妄论,只想教好自己的学生。其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哲学就那么虚无和高端,自忖能力或学识达不到而羞于谈论,抑或者是哲学那么被冷遇、孤立不被看好而耻于谈论?我也和珊子讨论过类似的话题,因为她也是老师,我每次总是建议她对待教学生这个问题要谨慎,因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存在,错误的知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伤人慧命的严重事件。杀死一个人罪行严重,如果误导了一批两批甚至更多批的人的思想,那是在屠戮民族的精神。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一谈到君子,很多人又开始“羞”和“耻”了,羞是因为不及,耻是因为不屑。不屑是因为大都以现代人自居,好今而薄古。有一句诗这样写“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我想可以给所谓的古今之辨一个定论。韩语也在《师说》中论到: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和珊子说,一个老师最为荣耀的不是教出了多少政治家和企业家,而是“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并且教出了从修养、学问、事功都有超越了自己的学生。如果不能看到超越自己的学生出现,那才是一个老师的遗憾,在这里不便说是羞愧(当然过于平庸的老师不在此列)。
今年从凤凰网看到很多关于老师素质下降、qín_shòu不如的事件,其实不独现代,古已有之。老师若是以自己的成就超过学生为常理,那是不可能教出好学生来的,除非你只是一个“贩卖者”。柏拉图曾经用大圈和小圈来比喻自己和学生的成就。老师之所以高于学生是因为老师知道的越多越明白自己的无知。老师要做的是告诉学生自己知道的,让开身子让学生探索自己不知道的,与学生切磋自己不知道的,扶助学生走更远的路。现在的教育多是担当了知识的媒介的角色,授业的多,解惑的少,传道的更少。这也不能怪老师,因为现在的老师太多了,难免良
喜欢千江录请大家收藏:(m.77ks.cc),亲亲看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