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第一队都有!”
“向左转!”
“进入射击阵位!齐步走!”
崇明县城外,新军靶场上,刚刚应征入伍的新兵们排好队列,在指挥官的口令指挥下,依次进入射击阵位。
“装填弹药!”
听着指挥官的口令,新兵们纷纷从武装带中取出弹药,将手中的恩菲尔德p1842击发式前装滑膛枪竖立起来,用双腿夹住,然后讲纸筒中的枪药倒入枪膛中,用通条夯实,再将557英寸大小的铅制子弹放入枪口,同样用通条将其夯实。
当然,p1842火枪虽然名称上看起来像是制式装备,实际上每一把火枪都是纯手工打造,虽然规定是557英寸口径,但因为这个年代的车床精度不高,每一个枪管都无法保证其精度,有的大于557英寸,有的则小于这个尺寸。这样一来,每一把火枪都必须配备的制弹器,需要使用这把火枪的人自己亲手制作弹头,不能用别人制作的弹头,否则容易出现卡弹炸膛。
当新兵们装填完枪药和弹头后,指挥官再次下令。
“装填火帽!”
火帽是击发式火枪的关键标志,比燧发枪好用多了,用火帽代替了导引火药和燧发火石装置,大幅度提升了战场实用性,属于火枪的革命性发明。
只见新兵们将击锤搬开,小心的把火帽放入击锤下方的底火击发洞中。
新兵从装填发射药、弹头,再到安装完成火帽,整个过程大致需要半分钟至一分钟时间,而一名优秀的火枪兵,一分钟大概能够完成三次,这已经是火枪时代的极限了。
在李卫国的军队当中,老兵大概能够做到一分钟发射两次,能够一分钟发射三次的士兵也有,不过所占比例非常小。
“举枪!”
“预备!”
“射击!”
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这一队新兵纷纷举枪,瞄准,而后射击。
“砰!砰!砰!”
伴随着士兵们的手指头扣动扳机,击锤撞击底火引燃火药,将枪膛内的铅弹发射出去。
但见这一排火枪的枪口处喷出一团团或白或黑的烟雾,有的甚至都能喷出火焰,这些都是因为发射药装填多了或少了导致的结果。
三十米外,是密密麻麻的人形标靶。
这些人形标靶很特别,跟后世人们所熟知的靶场大不相同。很多后世打过靶的人都知道,靶场上一般只有一排画着圆圈的凸型环线靶,而且彼此间隔很远,打靶距离一般也是一百米。
对靶场的改进,并非李卫国心血来潮,而是在他研究了火枪时代的线列战术后亲自做出的慎重选择。
在火枪年代,你让一个士兵打出多少环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滑膛枪,当弹丸出膛后,在二三十米内或许还能保持直线射击,一旦超过三十米,子弹就乱飞了,打环数那只是高精度步枪的专利,所以李卫国不使用凸字环线靶,而是贴近实战要求,使用人形靶子,只要上靶即算合格。
同时,靶场上一共有五百个人形靶,按照清军一个营的标准建制,按照战场上两军对垒时的阵型进行排列,贴近实战要求。
李卫国这样安排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士兵们看看他们到底能够打中多少个人型靶子,在此基础上查验上靶子弹数目,再除以三,基本上就能估算出这批新兵的在战场上的实际战斗力了。
至于为啥要除以二,其实很简单,任何一支军队平时训练射击上靶率假如是一百,到了真正的战场上就会受到到各种战场气氛(比如胆怯)的影响,使其不能发挥正常水平,这也是为什么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下来,双方消耗几十万发子弹,最后结果却发现没打死几个人,如果按照平时训练那样几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那岂不是天下无敌了?按正常分析,老兵能发挥60的平时水平就算厉害的了,新兵能发挥30就算及格了。
李卫国就是要知道他的部队的实际战斗力,所以他才会这样进行打靶训练。这样他才能评估什么样的敌人可以打,什么样的敌人要暂时避让,否则就是找死了。
“砰!砰!砰!”
这时,第一队射击完毕,第二队迅速开火,接着是第三队。三队之间进行轮换,一共射击了三轮。
“停止射击!”
“报靶!”
过了一会儿,报靶人员清点完毕。
“25发上靶!”
听到这个结果,新兵们不知道怎么回事,还在小声嘀咕是谁打中了。
可他们的指挥官就脸色铁青了,骂道:“瞎嘀咕什么?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你们已经全军覆没了!你们的敌人有五百人,可你们只打死了二十五个人。而敌人只距离你们三十米远,你们三轮射击过后,他们就端着刺刀冲到你们眼前了。剩下的四百七十五个敌人,他们将用刺刀将你们这两百人全部杀死。”
新兵们顿时吓得脸白了,纷纷露出了沉重表情。
“叫你们开枪时把枪口压低,看看你们子弹都打天上去了,你们来这里事打人的不是打鸟的!还愣着干什么?每人一千个俯卧撑!让你们不长记性!”指挥官很是生气的骂道,接着开始体罚士兵。
这一切都被塔台上的李卫国看在了眼里,他发现不论是老兵还是新兵,射击的上靶率都不高。
一开始他没有找到原因,于是李卫国自己亲身体会一下,很快他发现开枪时如果握不住枪就会令枪口跳起,子弹
喜欢伪钞帝国请大家收藏:(m.77ks.cc),亲亲看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