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寒冷的青藏高原,阳光明亮得刺眼。吐谷浑党项联军哈着寒气,他们早已适应了高原的缺氧、烈风,他们的战刀,已经磨得锃亮,只待主将一声令下,他们将为了本民族的前程而浴血厮杀。不多时,吐谷浑先锋大将钟利房带两万铁骑率先发起冲锋,元谐激励着将士们克服高原不利的气候,努力向前,不许后退。数万隋军很快就杀退了吐谷浑的第一次冲锋。钟利房撤退后发出了求救信,吐谷浑太子可博汗闻前军失利,立刻率劲骑五万前来增援。元谐一鼓作气,率军与之鏖战。本来寒冷荒凉的青藏高原上瞬间杀气腾腾。吐谷浑党项联军纵然生于西北长于西北,且嗜血好杀,但军队整体战斗能力毕竟比不上训练有素的隋军。元谐乘胜追击,俘斩数万。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战役——丰利山之战。《隋书·元谐传》完整地记载了这场战役的过程,气荡山河,光耀古今:
时贼将定城王钟利房率骑三千渡河,结连党项。谐率兵出鄯州,趣青海,邀其归路。吐谷浑引兵拒谐,相遇于丰利山。贼铁骑二万,与谐大战,谐击走之。贼驻兵青海,遣其太子可博汗以劲骑五万来掩官军。谐逆击,败之,追奔三十馀里,俘斩万计,虏大震骇。
元谐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将吐谷浑打得心服口服。按照杨坚的敕令,元谐没有赶尽杀绝,在取得丰利山之战的胜利之后,元谐发现吐谷浑已经心悦诚服,于是趁机招降吐谷浑旧部。这样一来,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心理上,隋朝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杨坚终于获得了与突厥一决高下的机会。
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注意到了,笔者在前文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到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这一场隋与突厥旷日持久的大规模决战。第一次是在介绍史万岁将军的时候,史万岁将军跟随窦荣定迎击突厥的阿波可汗,窦荣定为免死伤,更为凸显史万岁之勇猛,要求与突厥进行江湖决斗式的一对一单挑,结果史万岁不负众望,上演了单骑赌胜的神话。第二次是在介绍虞庆则的时候,达奚长儒两千骑兵被沙钵略可汗包围,但达奚长儒拼死一搏,大小十四战,两千退十万,重创突厥兵的士气。这两场战斗并不是同时发生的,从时间上看,达奚长儒所领导的这场战斗发生在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而史万岁单骑赌胜发生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还要晚于达奚长儒。这中间隋与突厥的故事还有很多,笔者将在下文慢慢叙述。从这两场非常精彩的战斗来看,似乎突厥兵的战斗力和士气都非常一般。杨坚的父亲杨忠曾经和突厥联合进攻北齐,结果突厥人一看北齐军声势浩大,决定不打了,直接开始抢东西,不管是战利品还是老百姓的东西,能拿的都拿回了漠北草原,一个军队的纪律性如果差到这个地步,恐怕仗一定是打不好的吧?但事实不是如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突厥就算与北周组成联军攻齐,也不会把事情做绝,帮助北周把北齐给推翻,三条腿的凳子最稳定,突厥人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从突厥兵抢东西这件事上,并不能判断出他们的战斗力。单从《隋书》的记载来看,笔者认为突厥的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资治通鉴》记载突厥此次是“悉发五可汗控弦之士四十万入长城”,声势非常浩大。《隋书·达奚长儒传》还记载了一个叫做潘那可汗的首领也参战了,但是《资治通鉴》并没有承认潘那可汗也参与了这场战争。笔者没有考证究竟哪种说法正确,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突厥此次出兵的规模,几乎等于倾巢出动,很明显,突厥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更令隋军将士感到担忧的是,盘踞在东北的北齐余党高宝宁,也与突厥联络在了一起。
全线出击的突厥军向隋的边境发动了猛烈进攻,乙弗泊(今属青海省海东市)的冯昱、临洮(今属甘肃省定西市)的叱列长叉(《资治通鉴》写作叱李长乂)、幽州(今属北京市)的李崇等,相继被突厥击败,隋朝的外围防线遭到重大破坏。杨坚很苦恼,他深知“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道理,如果这样以血换血地拼下去,隋即便能胜,恐怕也会元气大伤。于是杨坚决定,文武兼修——除了在军事上要给予突厥打击,在外交方面更要战胜突厥,减少自己的损失。此时,前文提到过的长孙晟就发挥作用了。长孙晟字季晟,《隋
喜欢隋唐我来了请大家收藏:(m.77ks.cc),亲亲看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