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贵六岁就当起书童,侍候代王府的孩子读书——隔了两代人之后,他已经被排除在代王府子弟之外。李富贵的舅舅正好在代王府当教书先生,顺便也教他读书识字,还把抄书的本事解囊衔授。李富贵长大一点,代王看中他的一笔漂亮楷书,又和誊录王府文档,这一干就是五年,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言,却给了李富贵一个博览群书、熟悉国史的机会。
李富贵的舅舅是直隶顺天府秀才,对科举无兴趣,却喜欢经世致用之学,早年拜心学泰州学派何心隐为师,跟随大师去浙江、福建、四川等地讲学,还参与过创办“萃和堂”的活动,后来张居正毁天下书院打击异端邪说,何心隐大师死于湖广巡抚王之垣棒下,泰州学派逐渐衰亡,他四处漂泊最后到了大同。此人孑然一身,但学识渊博、见闻极广,闲暇时常谈论泰州学派的成败得失,他不甘心恩师的学说从此埋没,把一生所学传给外甥,不知不觉中李富贵成了泰州学派的传人。
李富贵十七岁时,朝廷拖欠宗禄,代王府养不起一大堆闲人,李富贵一家不得不自谋生路。以后几年,李富贵厄运不断,父母、舅舅相继在贫病中死去,他在大同无法生存,靠着舅舅教的本事伪造了一份和尚度牒,也过起四处漂泊的生活,将来怎么办不知道也不敢想,靠着乞讨和抄书过一天算一天。让李富贵惊奇的是,太祖子孙中的倒霉蛋不止他一个,四处流浪骗吃骗喝的宗室子弟有的是——太祖皇帝如果地下有知,恐怕哭的心也有了。
天启元年,李富贵在扬州遇到几个落魄的宗室子弟,人家告诉他,新登基的天子要开宗试,读过书的宗室子弟也许有出头之日,劝他去碰碰运气,李富贵灵机一动也跟着跑到京师,不过礼部不许他报名,要他到宗人府先录入族谱,而宗人府直接开价三千两银子,否则门都不让进。李富贵的科举梦破灭了,却发现京师真是个好地方,鱼目混杂机会多,说不准哪天就走运了,于是他留在京师过起北漂生活。
李富贵行走江湖多年,坑蒙拐骗早学会了,首先把骑驴上班的刘宗周锁定为第一个目标,拦住刘宗周哭诉自己也是心学弟子,不幸遭遇家难流落京师,苦于报国无路不得不求助好心的老大人。刘宗周当时刚起复为礼部仪制司主事,觉得家伙学识不凡而且写得一手好字,有心栽培一番,安排他做了抄写公文的小吏,从此李富贵就一发不可收拾,顺着这条线四处结交狐朋狗友,很快在京师站住了脚,等刘宗周发现此人所学属于心学的旁门左道,而且心术不正,两人大吵了一架,李富贵拔腿就走又混进户部当书吏。
李富贵在京师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徽州府人氏汪文言,此人狱吏出身,犯了事逃到京师投到太监王安门下,跟东林党关系密切,可惜读书少缺心眼,遇事就要找李富贵出主意;另一个就是周愕,他走魏忠贤公公这条线刚当上了户部主事,这是个要钱不要命的人,伙同李富贵涂改公文侵吞公款。李富贵左右逢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京师风风火火混了两年,然后一拍屁股回老家大同了——不走不行啊,周愕捞钱的胆子越来越大,一次贪污上千两还嫌少,汪文言也在官场越陷越深,与东林党完全绑在了一起,李富贵觉得这两个家伙早晚会害自己。果不其然,他走后不到半年,阉党与东林党大打出手,汪文言惨死在锦衣卫狱中,周愕东窗事发被削籍戍遣,两人倒霉的时候还告发李富贵也是同谋,刑部随即下令抓捕李富贵归案。
刑部的人到大同时,李富贵正在代王府当差,当时的代王世子和李富贵自幼一起长大,两人关系一直很好,听到风声赶紧向李富贵通风报信,还塞了五两银子劝他远走高飞。李富贵自知无法在关内立足,心一横逃到关外,从此恨透了大明朝廷,发誓不再做朱家子孙,也不给朱家留后代,还改姓母亲家的姓,起了个最俗气的名字——那位世子后来继位代王,现在的小代王就是他的儿子,不过李富贵不认为自己是朱家人,从不与代王府联系。
李富贵含泪讲完身世,向刘宗周一拱手说道:“李某未入族谱算不上宗室败类,未入民籍算不上明国叛逆,圣学罪人更不敢当,蕺山先生,你心里最明白,自《尚书》毁于西晋永嘉之乱,如今的《尚书》不过是伪作而已,其他经书也鱼目混杂,用伪经教出一帮伪君子,如此圣学还有何用?先生自己也该改弦易张了吧!”
刘宗周气得手发抖,却说不出话来,如今所用的《尚书》是东晋时冒出来的,江南士人早已考据出是本伪作,但这牵扯到学术之争,更会动摇现行的治国之策,大家都不敢公开说,儒家经典《尚书》如此,其他经书又当如何?难怪李富贵敢如此嚣张否定当今圣学。
“不争了,秋收在即,吃饭问题最要紧,归化现在如何。”李榆擦了一把冷汗挥了挥手,李富贵的身世也触动了他的心事,大明太祖化国为家,子孙尚且如此,如果走明国的老路,今后李家子孙会不会也恨他入骨?
“情况不好,,
喜欢大明之朔风疾请大家收藏:(m.77ks.cc),亲亲看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