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种建中和苏辙的关系,还真有点渊源。
苏辙是种建中恩师张载的同科进士。他们同样都是嘉佑二年的进士。只不过,张载在嘉佑二年的进士之中,名气和苏辙没有可比性。而且很气人的是,苏辙中进士18岁,张载那年38岁。
作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嘉佑二年出来的名人实在太多了。
仅仅是扬名立万的亲兄弟,就足足有好几对,最出名的无疑是二苏和四曾。
苏轼和苏辙是一对。
但苏轼和苏辙这等人杰在曾氏兄弟面前,也得黯然褪色。没办法,江西豪门曾氏一口气在嘉佑二年进士榜高中了四个,曾巩就不说了,曾布也是这科进士,加上曾牟和曾阜,绝对是这一科榜单的家族霸王。
叔侄同榜,最出名的也有两对。
章衡和章惇,章衡就不说,这科的状元,章惇也是前十的进士。不过章惇羞于侄子排名在他前面,毅然放弃进士成绩,重新考了一次。
还有一对叔侄就是张载和程颢,张载是程颢的表叔。
按照成就来说,曾巩的成就恐怕是最高的,文采有大家之风范,治国有经邦论道之才。中进士的时候,年纪也和张载差不多,但曾巩早就成名在外,因为守孝和侍奉母亲的原因,这才耽搁了科举。并且早年就和王安石、范仲淹等成朋友,比其他人要强了不少。至于其他人,年纪最大的应该是章惇,嘉佑二年的时候25岁。还有一群十几岁的气人玩意夹在其中。
至于说张载,他在这些人之中,除了年纪大,似乎当初中进士的时候……没什么可称道的。
除了这些人之外,吕惠卿也是嘉佑二年中的进士。
张载在这群人面前,真的很难出头。
幸亏家乡穷,读书人不多,才让张载有了成名的机会。关学的崛起,更多的是张载死后的事了,他老人家能够提携家乡后辈子弟,开坛授道,关中学子无不念着他的好。
苏辙虽说和张载关系一般,但和程颐兄弟关系还行,他这个长辈做定了。
关中还有一尊大能就是吕大防,他和张载的关系绝对是共进退的挚友。而吕大防和苏辙的关系就不用说了,他们都是保守派的巨擘。于情于理,种建中侍奉苏辙以长辈的态度是一点错都没有的,但是苏辙偷偷告诫种建中:“人杰这人吧?别的都好,别在他面前充长辈,惹急了他不知道会做点什么出来?”
和苏辙打听了不少关于上司李逵的习惯,种建中对于苏辙不靠谱的说法真的是无语。
苏辙总是偷偷想出一句话来,然后告诉他,这是李逵仅有的缺点。
然后过两天,还会用同样的口吻告诉他,另外一条。
苏辙谨慎过头的习惯,让种建中颇为无语,但也不敢反驳,只好受教。因为就苏辙如今的身份,能和他说到这些,完全是把种建中当成自己人晚辈看待,要不然种建中身上根本就没有值得苏辙如此上心的地方。
如今的种建中还没有弃文从武,文官改武职,他的统军能力还属于隐藏阶段。
好在李逵终于要回西北了,等到李逵履职之后,种建中就能近距离接触这位上司的脾气了。好在,他虽然出身将门,但脾气不算火爆,跟着张载求学多年,反倒是身上多了一种儒雅的气息。有时候,他也哀叹自己的运气不好。不好的原因自然是没有中进士。在大宋官场,没有中进士的文官,就是小妾养的,根本就不受重视。
如果他是进士科举出身,而不是荫补官,蔡京能如此轻松的将他革职?
要不是有人帮忙说话,他这个延安府的缺都恐怕捞不着。
其实,他就是说了句公道话,在秦凤路实行市易法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话也不知道就怎么传到了蔡京的耳朵里。市易法是户部推行的变法政令,要是普通官僚说两句也就罢了,但问题是种建中在秦凤路担任的是提举常平司,就是市易法的执行者。
蔡京这人心眼本来就小,要是种建中识相,给他孝敬点好处,他说不定就忘了。可种建中却连犯错之后补救的想法都没有。蔡京才就恨上了种建中。
之后几次想要搞他,都因为其他事给耽搁了。这次蔡京主政秦凤路,来到秦凤路第一件事情就是审核市易法在秦凤路的推行情况。悲剧的是,秦凤路根本就没有推行市易法。其他地方也就罢了,市易法是边塞战区,这地方打仗粮食是从中原运来的,武器商品都是从中原运来了,对于秦凤路的官员来说,市易法真的一点用都没有。
秦凤路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商品成为官府管控的目标,只有短缺的商品需要官员向朝廷伸手。
可是蔡京不管不顾,将罪名直接按在了种建中的头上,他堂堂的学士,难道还欺负不了个恩荫官不成?
还是个将门荫补出来的文官,这要是都无法搬动对方,蔡京还敢在秦凤路作威作福吗?
就这样,种建中的劣迹就由蔡京派人快马送去了都事堂,直接罢免了种建中提举常平司的官职。
二十年仕途,毁于一旦。这个打击有点巨大,让种建中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未来。进士出身,种建中当然知道对文官来说意味着什么?可他这个年纪,想发奋图强,恐怕也没一点机会了。而他对自己的这个上司李逵心里要没底,这要是做文官无趣,实在不行,干脆就改行。
读书不成,改行杀人。
对于将门子弟来说,也算是一条正经的出路。
正在赶
喜欢李逵的逆袭之路请大家收藏:(m.77ks.cc),亲亲看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