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家里面处处整齐,唯有两对老炕柜明晃晃地摆在炕上,说不出的别扭。
最后只得找了王木匠,请他将老炕柜上面的旧漆都擦去了,重新上了与新家具一样的漆,如此这般方顺眼了点。
这时已经到了腊月,家里炒山货的活都做完了,也不再雇人帮忙,宁梁接连十几天将山货、干菜一股脑地向虎台县送去,进了县城还不待在相熟的几家铺子走上一圈,就都卖了出去,价钱也都加一两成,毕竟这时候县城里家家都在备年货,家家都要买这些东西!所有铺子里的东西都不愁卖。
而宁梁每次从虎台县回来,也都会带各色年货回来,吃用之物倒还罢了,于氏特别稀罕几张杨柳青的年画儿,家里先前虽然每年也要买几张年画儿,但哪里见过如此鲜艳活泼,喜气洋洋的画呢?捧着怎么看也看不够。
一张喜上眉稍,一枝红梅,梅花里面黄色的花蕊都清清楚楚,两只喜鹊登在树枝上正叽叽喳喳地叫着;一张连年有鱼,上面是一个白胖胖的娃娃手里拿着莲花莲蓬骑在一条大红鲤鱼身上,笑得十分欢快,于氏就指着画里的胖娃说:“我瞧着我们石头长得和他有几分相像呢。”
宁梁就说:“你也看出来了?我正是一眼就觉得像石头,才将这张挑来的。”
宁婉细看看画里的人,再看看见到年画就高兴得挥着胳膊吚吚呀呀叫的石头,也笑了,“过年的时候,我给石头眉间也点一个红点,就跟这娃娃一模一样了!”
又有几张《长江夺阿斗》、《忠义堂》、《文姬归汉》的年画儿,却不只是喜庆图样,却有人物有风景的,于氏便问宁梁都是什么。
宁婉知道爹娘都是不识字的,见识不过耕地种田,家长里短,正要过去给他们讲一讲这几幅画儿的故事,不料宁梁买画时早问了卖画儿的人,现在便一一给于氏讲了起来,“这个船里面凤冠霞帔的女子是刘皇叔在江东娶的媳妇,就是孙权的妹子,正要抱着刘皇叔的儿子阿斗回江东,这个身穿铠甲的将军就是赵子龙,他听了消息只身赶来要将阿斗抢回去……”
爹讲得用心,娘听得认真,宁婉在一旁想了想也没有去纠正爹的错,这些故事对不对其实没什么,重要的是一家人开心就好了。
郭小燕就在这时候嫁了。因宁家与郭家再不往来,便似绝交了一般,因此宁家人也没有过去送嫁。但其实也没有什么可看的,郭小燕许的这家人十分贫穷,当初下的聘礼便十分少,眼下迎亲时也是简薄得很,连头接新娘的毛驴都没有雇,只由几个亲友们陪着上门便算接亲了。
郭老爷子之所以将郭小燕许给这样的人,其实也是无可奈何了,郭小燕为瘸了一条腿还罢了,更主要的是她名声十分地差,差不多的人家谁会娶?老话说得好,“寒不择衣,贫不择妻”,只有穷到了极点的人才不会在意人品将郭小燕娶回家去。
听着村里响了几声锁呐,于氏和宁婉眉毛都没有动一下,她们正在做酱块。
在三家村,家家都要种黄豆,而黄豆最主要的作用还不是榨油、炒豆等,而是做酱。大酱是家家过日子最少不了的东西。
从春到冬,从刚长出来的火葱到酸菜心都可以蘸酱下饭吃;家里富裕的,用酱烧肉、蛋、鱼,家里最穷的,还可以直接用大酱拌饭。大酱虽然是最寻常最便宜的东西,但是辽东人年年月月日日吃它,个个长得人高马大,身强体壮。
娘虽然是从江南来的,但在三家村住得久了,也入乡随俗,早学会了做酱,而且能做一手好酱。以前三房时常到大房的酱缸里叨酱,为的就是大房的酱好吃,有时还将大房做好的酱块直接拿走,害得大房的酱时常不大够吃。
今年家里终于摆脱了三房,又因为平日里吃食多了许多,今年的酱倒还剩了不少,但是于氏还是按照老习惯在腊月里做酱块。
昨晚泡了一个大盆新黄豆,都是母女二人仔细挑拣过的,一早上用文火烀了一个多时辰,将豆子烀得又软又烂。这时候用勺子搅碎,不必像豆沙馅一般特别的碎,留些半颗的豆瓣不要紧。
这时候便要搅碎的豆子放到一个方方的盒子里压得实实的,然后再扣过来做成一个个四方方的酱块,放在太阳下面晒。
娘俩儿忙了一大半天,将一盆豆做成了十六块半的酱块子,在外面晒了三五天,便一块块地用白粗麻布包起来放在灶间的柜子里。
这些酱块子要一直放一冬天,中间只需要将它们挪挪位置,透透风,到了明年四月里才拿出来下酱呢。
酱块子弄好,晚上估计着丈夫回来时间,于氏将饭菜也做上了。
高粱米捞饭,将高粱米多添水煮熟,然后就有笊篱将高粱米饭捞出来装到碗里,另将锅里的米汤也盛出来就着饭喝下。菜是刚腌好的酸菜,先前的白菜已经变小,颜色也成了半透明的淡黄,切的时候要将菜帮片得薄薄的,再切成细细的丝,用五花肉片炖了半个多时辰。
宁梁一进家门就闻到了菜饭的味道,竟有些惊喜地问:“家里做了高梁米饭和酸菜?我这两天正想吃这些东西呢!”这其实是先前家里最常吃的东西,当然那时多半是不加肉的,大家早都吃得厌了,不想有些日子没吃,竟然惦记起来了。
宁婉就笑道:“可见爹有什么心思娘一眼就能看出来哟!”
老夫老妻了,自然能看得出,宁梁便一笑,却又道:“我这一辈子
喜欢重生农家幺妹请大家收藏:(m.77ks.cc),亲亲看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