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世家。
这些世家每家都有数人或者十几人甚至数十上百人出仕,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就比如太学生的推荐,如果真交给他们,一定如王妃所说的推荐的都是他们的亲朋好友的子弟。朝中的官职一直把握在他们的手中,就连皇上有些时候也要向他们屈从。
如果改成科举取士,慢慢就能将这些占据了大量官职的世家子弟们一点点地替换下去,而新任命的官员不会再需要感谢推荐他们的人,而只要效忠朝廷就行了,因为是朝廷给了他们上进的机会,而不是别的什么人。
这样的建议父皇听到一定会非常赞同的,眼下他正面临着邓家、陆家等等大家族对皇权的掣肘。自己要击败邓家,更是可以从中借力。
因此胶东王也是急的,连留福都不用,直接问对面安安静静的美少女,“那王妃见过开科取士吗?”
当然见过,素波可是高考过的!回想那个暗无天日的时候——但其实对于自己来说也没有那么暗无天日了,素波一向不是多刻苦的学生,因此现在她并不了解历史上科举的种种优点缺点,就含糊地道:“反正就是许多人一起答一样的题,然后有专门的人批卷子,最后选出答得最好的。”
突然又想起一个故事,据说雍正时有一个“维民所止”的科举试题,曾经出过文字狱的,于是就道:“比如出一个题就叫‘维民所止’让大家各写一篇文章。”
对素波来说,科举并没有什么,不过是出题考试而已。但是从没听过开科取士的胶东王的确完全是迷茫的,怎么出题?怎么考试?再怎么取士?现在听了素波所说的一个“维民所止”竟一下子醍醐灌顶,“我懂了,就考‘维民所止’!”
素波便吓了一跳,“我就是随便说的,不好,王爷还是请薛太傅另出一个题目吧。”说到底,维世所止到底是什么意思她还不大清楚呢。
胶东王看出来,便吟道:“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留福却也懂得些,“真是好题目啊!”
素波见两个人真心觉得自己的提议很好,心道他们毕竟还是不够通,反正皇上和太傅他们都不会同意的,这样的大事,一定会出一个非常高大上的题目。
但事实上,“维民所止”四个字一写出来,薛太傅就称赞不已,皇上看过立即点头同意。然后素波查了查书,原来此句出自《诗经》,大意是京城周围数千里的地方,住的都是皇上的臣民。怪不得皇上喜欢呢。
从此以后,胶东王便越来越忙了。素波听说陆相一家已经搬出了相府,将整处宅子交了出来,文澜阁重新扩了几个院子,修书分成了几处,有修史书的,有修经义的,有修山川地理农田医书的,不一而足。而先前的相府内宅则改成了太学,请了薛太傅、徐宁、何老先生等十个才学出众的人做“博士”,预备教导太学生。
素波才知道原来博士并非前世的名词,在前朝时太学里就有博士,意思是博学之士,相当于太学的老师,心里暗笑了许久。
这时第一批太学生已经经过考试到太学读书了。原来此时天下一京十三州,朝廷实际掌控的有一京十州,各州路途远近不一,实难一并抵达京城一同考试,因此便先在京城及附近几州开考,取三十名太学生进太学读书,其余州待过些时日再考。
原来还可以这样?素波不禁佩服他们的灵活机动,因地因时制宜。便问胶东王和留福,“谁出的主意,还满不错的呢?”
当然是王爷了。留福却没说,只看着王爷,最近王爷特别爱与自己抢话,好像自己与王妃多说了几句他都会不开心似的。
胶东王就答:“众人所议。”却又问王妃,“下一次考试出什么题呢?”
“我不知道。”素波摇了摇头,“就连“维民所止”我也是听别人无意间说的,再多的我真不知道了。”
先前的“维民所止”实在很好,题目之下尽可论策,胶东王想再写出一个相差不多的题目竟然不能。现在见王妃摇了摇头,知道自己太过强求,王妃固然听到见到过许多,但显然从没有用心学习,许多都是道听途说来的一星半点,根本经不住细究。于是他就又赶紧道:“我饿了,我们吃什么?”倒是又将留福平时的话抢了。
素波却被胶东王眼里一霎间闪过的那丝黯然所打动,心里很是羞愧,书中的穿越女个个有经天纬地之才,而自己呢,连个题目也想不出来,连问题儿童的忙也帮不了,就内疚地道:“等下吃过了饭我翻翻书,也许能找到一个呢。”
说着转身端出来一笼包子,“我突然想到灌汤包,就做了等你们回来。”
半透明的薄皮包子里面包着一兜汤水,胶东王和留福从没见过,心思立即被吸引过来。素波见了他们的表情,早将刚刚的事情都忘记了,升起了满满的自豪,“这包子可不是随便吃的,你们先看看我怎么用,免得烫到。”纤手拿起筷子挟住包子,低头在上面轻轻咬破一处,慢慢将里面的汤吮着喝掉然后才吃了包子皮。
噢!原来是这样,胶东王赶紧吃上一个,真是鲜呀!
留福坐在下面小凳子上吃了整整一笼,才抚着肚子问:“王妃,这汤是怎么包到包子里的呢?”
其实汤是不可能直接包到面皮里的,素波就笑道:“这可是我的绝技哟,再不能传给第二个人的!”
留福就再三赞叹,突然想到,如果王妃不是把灌汤包当成绝
喜欢戏凰请大家收藏:(m.77ks.cc),亲亲看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