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声在此地另诌了个艺名唱戏,常县人对响彻大江南北的艺名“言杏芳”大多只闻其声,未曾亲临现场,故此只偶有人提及和那位身段样貌唱腔都相仿。而即便如此,水上戏台竟也渐渐有人为顾声的戏而来,慢慢从几个扩展成了几圈,撑着小船或是坐在船上听上一出,口耳相传,竟有了些名气。
他在传统戏目外另添了些“改良戏”,也就是呼吁人们认识时局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这种戏在江南的土地上出现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老百姓们都没听过,对其各有褒贬,议论的也多,声名传得就更广泛。
江承对他们推广这类挑起民愤、鼓励救亡图存的新戏很不看好,当面指责江续等人根本是胡来,他的原话是:是什么人就干什么事,那些农民渔民好端端地不去种鱼不去捕,瞎掺和这些干什么?扰乱民心!
当然这是顾声不在的时候,他私下跟江续说的,他在江南的联络员伪装成瓦匠,在几日前找上门来,除了了解过浔州的人员分布之外,江承就格外给他指派了个任务,就是在他不在的时候跟着江续。
其本质也就是跟着顾声,他的每一出戏江承躺在诊所都听人转述过。
然后江承就听到了更为绝望的消息,原来顾声最近在常县唱戏,江续只要有空,那是回回都去捧场,下午或夜里散了戏,两人还到茶馆小酌,另外再聊聊配曲配戏的事宜,据称两人十分投机,时而慷慨时而忧愤,笑语声一时不绝。
江续和顾声连日来的确走得很近。
他跟顾声这几日接触下来,渐渐打心眼里觉得江承这人自己浑了点,瞄人的眼光却是一等一的。
顾声看着不显山不露水的,真聊起来,竟然林林总总各式各样话茬全都接得住,言谈措辞举手投足浑然不似一个风尘场出来的伶人,交谈间往往有洞见,也分明不见那十里洋场寻常的油滑造作,清丽得跟他本人的形象如出一辙。他们先就那首词作的格律讨论,只寥寥数语江续就直觉得此人绝非等闲。
而最得人心的,是顾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这一点让江续大吃一惊,转而对这个旧伶人刮目相待起来。
江续生在江家,即便自己不甚热心,风月场的事情还是免不了沾染的,他从前也是跟着一拨心腹朋友上戏院剧场听戏捧角儿的,顾声那时不算最有名,江续欣赏归欣赏,大多停留在他演的戏目上,对他本人的印象,大抵来自周围票友的风评。
好一些的“人颇谦逊”“做人清爽干净”,差一些的就什么都有了,“假清高”“不识抬举”怕是出勤率最高的,江续对他最初的观感,也就是戏确实不错,生得好性子冷僻,招妒。
也没想着一个唱戏的能有什么格外出人意表的地方。
譬如江续以前接触过的一些名家,大多对新式话剧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即便接纳了,也有些出于各种原因的勉强。顾声未必没有,却认认真真地给江续一行分析这两类剧的优势弊端,也不见格外维护京戏,话说得珠圆玉润,十分入耳。
又譬如由戏文以及时事,江续说他写的这个折子,就是借古讽今力图唤醒时人之作,顾声肯定他的想法,但照旧对他们一些片面偏激之处做出回应和质疑。
那是一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说理,有眼光却不令人觉得脱力实际而流于泛泛,细思必有其值得考量之处。青年娓娓道来,不徐不疾,不妥之处从不强辩,提出一个议题必先做思索再讨论梳理,沉稳又从容。
他也确实是喜欢听顾声说话的,他的语气平静,从不见太大起伏,但安定中自有服人的力道,令人即便身经百战,也难免要着他的道。
他很冷静,客观,看重利弊不讲情面,言语像刀子一样划破虚浮的表面,在深处点到即止。
简直勾人到了极致。
从顾声的角度说,他也是同样难得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友人,从前在鸿新班不可能有人跟他聊这个,江承抓着他就是发泄情|欲和暴力,捧戏的票友戏迷至多谈谈戏,正如那一次江承逼问他去了哪里时所断言的一样,顾声的确没有朋友,他从那冷冽而艰辛的前半生走来,从来没有人理解他的选择,没有人尊重他的理想和愿望,一身污蔑与旧伤,就像利刃出了鞘,一生不回头。
而那种孤寂和悲怆在江续身上找到了强烈的共鸣,一个同样反叛了他的出身的男人,心甘情愿一心一意地为他的事业与毕生的追求奔走,颠沛流离。这种强烈的、浓烈得足以贯穿心魂的、属于同类的归属感迅速拉近了两人的距离,顾声甚至跟江续谈了很多平时无论如何不可能说出口的心声。
他是真拿江续当朋友,士为知己者死的那种。
江续也没辜负他的善意,连日把那本《青玉案》剩下两折写了出来,两人对那个故事和其中试图向听众传达的内容都取得了高度一致的共识,顾声大概是真的很久很久没有这么高兴过,他甚至提议在晚戏结束后请江续喝一杯,再讨论一下具体的编排问题。
江续对那个作品也很得意,自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就表示可以在散戏后去接他,在戏台子附近的茶馆喝杯茶谈天。
江承说不上来心里是什么感觉,愤怒与妒意连番上涌,缀着根深蒂固的醋火,最后定格在懊恼和悲伤上。
前后算来,顾声来常县搭班也快一个月了。
满了三十天,他去戏班子解约拿钱,江承还想跟
喜欢青玉案请大家收藏:(m.77ks.cc),亲亲看书吧更新速度最快。